山东省

更新时间:2024-11-02 15:31

山东省,简称“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济南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接壤。全省陆域面积15.81万平方千米,毗邻海域面积约为15.86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2月,山东省共有设区的市16个;县级政区136个。2023年末,常住人口10123万人。山东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区。

名称衍变

西周对原商王朝统治的地区实行“封邦建国”。今山东地区的封国主要有:太公吕尚(姜子牙)受封的齐国周公旦受封、其子伯禽代受封的鲁国。山东因此被称为“齐鲁之邦”或简称“鲁”。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山东”始作为政区名称。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该省的专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山东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山东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存。在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山东地区的古人类才逐渐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七千至四千年之间,山东经历了先后直接继承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四个阶段,山东地区的古人类实现了由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乃至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转折时期。而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创造者是山东地区的土著东夷人。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但山东仍由东夷各部族控制。商朝代夏之后,早期曾以今山东西南部为活动中心,及至周朝,实行“封邦建国”,齐、鲁是西周在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封国,在中国古代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在山东置齐、薛、琅玡、东海四郡,设50县。秦亡,项羽将齐地划为临淄、胶东、济北三国。西汉初年,山东大部成为刘肥的封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全国置13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山东分属青、兖、徐、冀、幽、豫六州。王莽篡汉,托古改制,但山东地区无大变化。东汉时期,分天下为13部,山东为青、兖、徐、冀、豫五州之域。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山东为曹魏辖地。

西晋时,州数增多,辖区变小,分全国为21州。山东分属青、徐、司、兖、豫、冀六州。东晋和十国,局势动荡不安,政区变化无常。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在山东设12州、42郡。这时州郡失去原来的地位,尤其是州已不能起集权于中央的作用。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统一中国后,结束了300年的分裂局面,对南北朝划定的州郡进行裁并,在地方实行二级行政制。这时山东设11郡、109县。唐初,唐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在州府之上设督察区,谓之“道”。当时山东属河南、河北二道之地,下置14州、92县。五代嬗替,兴灭无常,政区设置略同唐代。

赵宋践祚,天下归一,全国设10道。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道为路,山东属京东路与河北路。金占据山东,将山东分置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和河北东路、大名府路和南京路的一部分。元统一中国,山东被划为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省下再设路、府、州、县,实行五级管理。

明清时期

明初沿袭元制,仍设行中书省。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此为山东建省之始。后改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辖6府、15州、89县。清袭明制,将地方一级政区名称一律改称省。分全国为18行省,后增为23省。这时山东新置博山、荣成、海阳三县,省辖3道、10府、3直隶州、104县。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2月,民国政府公布《划一地方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各省一律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山东设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4道,共辖107个县。1914年6月月,将岱北道改为济南道,岱南道改为济宁道,济西道改为东临道,其他未变。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

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92个县级政权。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14个市(包括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省辖市)、140个县、2个办事处、2个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将原来的16个专区合并为滕县、临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淄博、昌潍、胶州、莱阳、文登11个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所属聊城、菏泽、湖西3个专区29个县划归山东。原河北省临清、馆陶、恩城、夏津、武城5个县划归山东,将山东的东光、吴桥、宁津、庆云、盐山、南皮6个县划归河北。徐州市、新海连市及丰、沛、华山、铜北、赣榆、邳、东海等县划归江苏。

1953年6月,滕县专区更名为济宁专区。7月,撤销湖西专区和沂水专区,将其所属县市分别划归济宁、菏泽和临沂专区。1954年12月,撤销淄博工矿区,设立淄博市。1958年,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1960年,撤销峄县,设立枣庄市。1963年,河南省东明县划归山东。1964年,范县划归河南。1965年,馆陶划归河北,河北省的宁津县、庆云县划归山东。1967年,专区更名为地区,全省共辖德州、惠民、昌潍、烟台、临沂、泰安、济宁、菏泽、聊城9个地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107个县。

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2年11月,设立省辖东营市。1983年10月,撤销烟台地区、潍坊地区、济宁地区,设立地级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1985年3月,撤销泰安地区,设立地级泰安市。1987年6月,威海市升为地级市。1989年6月,日照市升为地级市。1992年3月,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1992年10月,莱芜市升为地级市。1994年12月,撤销临沂地区、德州地区,设立地级临沂市、德州市。1997年8月,撤销聊城地区,设立地级聊城市。2000年6月,撤销滨州地区、菏泽地区,设立地级滨州市菏泽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山东省居太行山以东,地处华东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介于北纬34°25'~38°23',东经114°36′~122°43'之间,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山;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山东省东西长721.03千米,南北长437.28千米。濒临渤海和黄海,管辖海域面积约4.65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全长3504.74千米,管辖海域中有海岛589个。

气候

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

气温

山东省年平均气温基本遵循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规律,但地区差别不大,多数都在13℃左右。1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年最低。鲁北和山东半岛内陆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区域,一般在-3℃左右;半岛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鲁南一般在-1.0~-0.2℃之间,是全省的高值区;其它地区多数都在-2.0~-1.0℃。夏季太阳辐射最强,各地夏季气温最高。7月是内陆地区气温最高的月份,而半岛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8月的气温才达到全年最高。除了成山头和泰山外,全省各地都可以出现≥35℃的高温。山东各地均可出现日最低气温≤-10℃的低温天气。山东无霜期一般为174~260天,其分布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平原多于山地,沿海多于内陆。

2023年,山东省平均气温15.0℃,较常年偏高1.2℃。其中,1—11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偏高,3月、10月异常偏高3.7℃、2.4℃。2023年12月,11日—25日平均气温-4.6℃,较常年偏低5.2℃,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冷。

降水量

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50mm之间,其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各地年降水日数基本遵循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规律。鲁西北地区较少,多数在65~70天,宁津最少,只有62.7天;鲁东南和半岛的东部地区是降水日数最多的区域,一般在80~90天之间,其中文登最多,为90.9天;其它地区多数都在70~80天。泰山年平均降水日数高达95.1天。

2023年,山东省年降水量671.5毫米,较常年偏多0.8%。2023年3月,山东省平均降水量2.8毫米,较常年偏少8成以上,为2015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2023年7月28日—31日山东省全省过程平均降水量60.7毫米,滕州、鄄城等22县(市、区)累积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泰山最大286.4毫米。30日,泰山降水量196.4毫米,突破当地历史极值。春秋季阶段性降水偏少。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2.2毫米,较常年偏少9成以上,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次少值。11月出现强降水,鲁西北日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极值。

日照

山东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和云量的分布规律相反,从南往北增多,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全省变化范围为2200~2800小时。半岛的中东部和鲁北的大部分地区在2600~2800小时之间;鲁南最少,多数在2200~2400小时之间变化,其它地区多在2400~2600小时之间。蓬莱以2807小时居全省之首,鲁西南的成武只有2148小时,是全省最少,也是唯一不足2200小时的站点。2023年,山东省平均日照时数2445.9小时,较常年偏多122.4小时。

地质

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山东陆块区是一个经历了不同演化的微大陆及地块经多期增生和碰撞、镶嵌、叠覆而形成的但又保存了重要地质时期记录的块体,具有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塑了丰富多彩的大地构造样式,可分为前南华纪、南华纪-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第四纪三大演化阶段。

大地构造分区

以优势大地构造相原则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依据,山东省大地构造分为陆块区、造山系和叠加造山-裂谷系。山东陆块中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地质记录,保存了该时期基底陆壳物质的组成、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特别是由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弧为标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和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DMG)组合以及表壳岩的火山-沉积记录、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热事件等特征,可将基底划分出古岩浆弧、古裂谷等三级构造单元。造山系是造山带的集成,是在大陆边缘受控于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形成的前锋弧及其之后的一系列岛弧、火山弧、裂离地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弧间盆地或边缘海盆地,又经洋盆萎缩消减、弧-弧、弧-陆碰撞造山作用,多岛弧盆系转化形成的复杂构造域,整体表现为大陆岩石圈之间的时空域中特定的组成、结构、空间展布和时间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可进一步划出二级、三级及序次更低的构造单元。

侏罗纪以来,由于构造体制的转换,使山东进入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形成了交叉叠加在早期构造形迹之上的陆内造山带、构造岩浆岩带和火山-沉积盆地,使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岩浆底侵、地壳减薄和裂谷作用发育。新生代岩浆作用、裂谷盆地、断陷盆地具有继承性,作为Ⅳ级构造单元的划分依据。

地层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主要由早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构成,鲁东丘陵区山脉则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构成。山东省各断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自中太古代至新生代地层都有分布,地表出露以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其次为古生代地层,元古宙地层分布局限,太古宙地层零星出露。

地形地貌

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湖泊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地貌。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为全省最高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全省陆地最低处。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基本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56%,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台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46%,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5.39%,主要分布在东部、鲁西南局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4.59%,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

境内主要山脉,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和胶东丘陵区。鲁中南山丘区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胶东丘陵区由花岗岩组成。绝对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积1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艾山、牙山、大泽山等。

全省海拔50米以下区域占全省面积的53.71%,主要分布在鲁西、鲁北地区;50~200米区域占33.50%,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200~500米区域占11.53%,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500米以上区域仅占1.26%,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全省坡度2°以下区域占全省面积的71.02%,集中分布在鲁西、鲁北地区和鲁西南、鲁东局部地区;2°~5°区域占9.82%、5°~15°区域占11.78%,主要分布在鲁东地区;15°~25°区域占4.63%、25°以上区域占2.75%,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东地区。

水文水利

水文

山东省河流分属黄、淮、海三大流域及半岛独流入海水系。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千米/平方千米,干流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10千米以上的有1552条。黄河横贯菏泽、济南等9市,在东营市垦利区入海。有沂河、沭河、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东鱼河、泗河、韩庄运河、大汶河、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河、小清河、潍河、大沽河大型河道15条。

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接壤带,总面积1494平方千米,兴利库容2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南四湖是境内最大淡水湖泊,是南水北调东线干线工程的调蓄枢纽,湖面总面积1266平方千米。东平湖是境内第二大淡水湖泊,是接纳和处理黄河下游及大汶河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调蓄水库,湖区总面积627平方千米。

水利

山东省水利厅官网显示,截至2024年7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胶东调水工程先后建成通水,打通了跨省跨市调水大通道,形成山东“T”字型骨干水网架构,发挥了统筹调配水资源、保障干旱年份用水安全的巨大作用。建成引黄闸63座,引黄体系遍布全省13个市,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用水需求。建成水库6424座、总库容113.48亿立方米,塘坝5.15万处、拦蓄库容12.3亿立方米,水闸5090座,泵站9396座;规模以上地下水源地212处,取水井919.6万眼,构建形成星罗棋布的水源工程体系。科学利用非常规水源,日淡化海水能力20万吨左右,年污水总处理量36.33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是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南水北调干线工程相衔接,共同构成山东省现代供水骨干水网,发挥工程整体效益。一期工程供水范围涉及全省13个市、68个县(市、区),6.42万平方公里。配套工程规划分14个单项工程,38个供水单元,总投资230亿元。南水北调工程自2013年11月15日正式建成通水以来,水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14至2017年胶东半岛连续干旱出现严重供水危机期间,南水北调工程与地方引黄工程、胶东调水工程联合调度运行,向胶东半岛输送长江水、黄河水25.06亿立方米,保障了区域用水安全。截至2023年9月底第十个调水年度结束,工程累计调水80.27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4000多万人。2023年11月13日,第十一个调水年度省界调水正式启动,水利部批复本年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计划省界调水量10.01亿立方米,截至2023年11月21日上午8时,已调水入山东省0.37亿立方米。

胶东调水工程

胶东调水工程是山东现代水网“一轴三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近年来,胶东调水工程配水范围由青岛市扩展到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四市,解决了历史上广北、寿北、潍北等高氟区75万人饮水困难,并承担了为工程沿线输送农业灌溉用水任务。截至2023年3月,胶东调水工程建成通水33年来,山东调水总引调黄河水、长江水118亿立方米,累计向胶东4市配水81.6亿立方米,已成为保障胶东地区用水安全的输水线、生命线。

位山灌区

位山灌区是全国第五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占聊城总耕地面积的65%。灌区渠首——位山引黄闸位于东阿县刘集镇位山村,灌区骨干工程设有东、西2条输沙渠、2个沉沙区、1条总干渠和3条干渠,总长285公里;另外有分干渠53条,支渠393条,总长2216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余座,工程体系完善、布局合理,是聊城规模最大、功能显著的水利基础设施。

自然灾害

山东省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全年长期持续的严重干旱,局部地区易发生严重洪涝、病虫害、山体滑坡、泥石流和风暴潮等灾害。

干旱

干旱在山东省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全省平均每年受旱灾影响的耕地面积173.73万hm2。从1949—1990年的42年间,受灾面积累计7296万hm2,其中278万hm2面积绝产,共造成经济损失累计高达1139亿元。90年代以后,早灾进一步加重,到2000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327.47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53.6亿元。

2011年2月,山东出现自1951年山东省有气象水文纪录以来无有效降水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气象干旱,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同期之最。自2010年入秋,山东省150多天基本无有效降水,全省平均降水不足15毫米,比常年偏少80%以上。截至2月21日,山东省仍有68万余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3489万亩冬小麦受旱;全省近400座水库干涸,380多条河道断流,3.5万眼机电井出水量明显不足。

2022年上半年山东省降水量持续偏少,部分地区缺少有效降水,旱情持续发展。进入6月,山东省迎来多次降水过程,农作物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旱灾共造成全省1640.8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元。

洪涝

山东省洪涝灾害也十分严重,1949—1990年间,山东省发生了大的洪灾10次,年均受灾面积22.33万hm2,成灾面积17.4万hm2,倒塌房屋79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130亿元。90年代以来,山东省水灾累计造成经济损失413.97亿元,作物产量下降19%。2000年,全省洪涝灾害面积56.04万hm2,其中7.05万hm2面积绝收。2023年,山东省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1.0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73千公顷;倒塌房屋8间;直接经济损失8238.75万元,为近五年来同期最轻。

病虫害

山东省农田病虫害发生面积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各种农作物的生产,2000年,山东省夏蝗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达28.6万hm2。这是全省近30年来蝗情发生面积最大的一次。其中东营市发生面积占全省的1/2、全国的1/4还强,灾情之重为建市以来所未有。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病虫害。据统计,全省病虫害发生面积达32.79万hm2,成灾面积21.56万hm2,绝收面积1.38万hm2,因灾减产粮食达32.88万t。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山东省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资源性缺水。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全省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15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属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全省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7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毫米向鲁西北内陆的550毫米递减;鲁中南地区的蒙山、五莲山等地,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鲁西北地区的临清市、冠县一带,是全省的年径流最低值区,年径流深不足25毫米;高值区与低值区的年径流深比值达10倍以上。

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剧烈。丰、枯水年交替变化,连丰、连枯是山东省水资源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全省水资源总量最大829.7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116.8亿立方米(1989年),极值比达7.1。在年内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年降水量的3/4、天然径流量的4/5集中在汛期,特别是7、8月;部分年份甚至就集中在一、两次特大暴雨洪水之中。年际年内变化剧烈的自然特点,是造成山东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也给山东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很大困难。

山东省外调水依赖程度高。2021—2022年度,山东省跨流域调水量51.55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水46.24亿立方米,东平湖水3.38亿立方米,峡山水库水1.63亿立方米。

2023年山东省平均年降水量688.6mm,比上年878.0mm偏少21.6%,比多年平均673.0mm偏多2.3%,属平水年份。202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49.7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57.59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9.74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92.16亿m3。

2023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48.30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58.87亿m3减少10.57亿m3。2023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变化的趋势,平均下降幅度为0.31m,地下水蓄水量减少8.26亿m3。2023年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为8386km2,比年初增加100km2。

2023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23.41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31.9%,跨流域调水量(引黄、引江)占28.0%,地下水供水量占31.8%,其他水源供水量占8.3%。

海洋资源

山东省濒临渤海和黄海,拥有15.86万平方千米的毗邻海域,海岸线全长3504.74千米。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旅游及海洋空间等资源丰富。山东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全省管辖海域共有海岛589个,其中,有居民海岛32个,无居民海岛557个。海岸分布70余处优良港湾,是中国海湾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莱州湾为渤海的三大海湾之一,其周边是中国最大的盐场之一。山东近海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多达8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资源284种、海洋甲壳类资源108种、头足类资源21种。

风能资源

山东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发潜力巨大。沿海风力资源丰富,海上风能具有风速高、静风期少、风电效率高的特点。有效风能密度为每平方米200~600千瓦时,可利用面积13700平方千米,可装机容量0.04亿千瓦,远景发电量100亿千瓦时。

土地资源

耕地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耕地645.64万公顷。其中,水田9.83万公顷,占1.52%;水浇地468.73万公顷,占72.60%;旱地167.08万公顷,占25.88%。

园地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园地121.77万公顷。其中,果园108.65万公顷,占89.23%;茶园1.3万公顷,占1.07%;其他园地11.81万公顷,占9.70%。

林地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林地253.51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70.91万公顷,占67.42%;竹林地0.07万公顷,占0.03%;灌木林地6.52万公顷,占2.57%;其他林地76.01万公顷,占29.98%。

草地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草地24.31万公顷。全部为其他草地。

湿地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湿地24.65万公顷。其中,沿海滩涂19.83万公顷,占80.42%;内陆滩涂4.83万公顷,占19.58%。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5.31万公顷。其中,城市用地55.90万公顷,占19.59%;建制镇用地58.55万公顷,占20.52%;村庄用地138.65万公顷,占48.60%;采矿用地27.65万公顷,占9.69%;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55万公顷,占1.60%。

交通运输用地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交通运输用地47.71万公顷。其中,铁路用地3.35万公顷,占7.03%;轨道交通用地0.09万公顷,占0.20%;公路用地23.78万公顷,占49.85%;农村道路18.73万公顷,占39.26%;机场用地0.55万公顷,占1.15%;港口码头用地1.16万公顷,占2.44%;管道运输用地0.03万公顷,占0.07%。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4.52万公顷。其中,河流水面26.73万公顷,占19.87%;湖泊水面11.88万公顷,占8.83%;水库水面16.22万公顷,占12.06%;坑塘水面35.79万公顷,占26.61%;沟渠34.67万公顷,占25.77%;水工建筑用地9.23万公顷,占6.86%。

矿产资源

山东省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类型多样。“十三五”期间,新增金资源量96.32吨,铁资源量2.54亿吨,煤资源量4.69亿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金12处、铁4处、煤4处、岩盐3处。胶东地区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区,莱芜张家洼铁矿成为全国最大的矽卡岩型富铁矿,稀土、金刚石、岩盐等均取得新进展。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已查明资源储量的93种矿产,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56种,水气矿产3种。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占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量的79.57%,其中金、金刚石、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红土等6种矿产保有资源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各类持证矿山企业969个(油气按1个统计),比上年度增加113个,增加11.66%。按矿山规模统计,大型矿山414个、中型矿山295个、小型矿山260个,大中型矿山占比73.16%,远高于全国52.99%的平均水平。按矿种统计,金矿84个、铁矿89个、煤矿99个、水泥用灰岩69个、地热240个、矿泉水43个、盐矿42个、溴矿42个、各类砂石土类矿山153个。2022年全省开发利用矿产53种,年开采矿石总量(原矿量)4.36亿吨、天然气7.96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有陆生脊椎动物558种,其中鸟类471种、哺乳类47种、爬行类30种、两栖类10种,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胶州湾等沿海湿地以及南四湖、东平湖、黄河滩区等内陆湖泊。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110种,其中丹顶鹤、中华凤头燕鸥、大鸨、猎隼、黑脸琵鹭、金雕、白尾海雕、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豹猫、大天鹅、鸳鸯、大杓鹬、白斑军舰鸟、雀鹰、秃鹫、红隼、震旦鸦雀、红喉歌鸲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8种。山东省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气候条件适宜,迁徙鸟类种类多、数量大、历时长,鸟类资源丰富,有鸟类471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0%以上。总体看,山东省野生动物资源特点是东多西少,鸟多兽少。

植物资源

全省有野生高等植物179科2064种,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鲁中南山区。其中,苔藓植物55科368种,占17.8%;蕨类植物24科97种,占4.7%;裸子植物3科4种,占0.2%;被子植物97科1595种,占77.3%。山东地处中国暖温带沿海地区,位于南北过渡地带,西部和北部均为大平原,有利于其他地区植物的扩散定居,南北交汇特点显著。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15种,由自然资源(林业)部门管理的6种,分别为桧叶白发藓、紫点杓兰、大花杓兰、甘草、玫瑰、紫椴,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青岛市、烟台市等沿海地区。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3月,山东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488个,基本形成以自然保护地为主体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保护体系,有效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严格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库等措施,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全省建立了33处省级以上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75%的县(市、区)设立了禁猎区和禁猎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基本形成。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山东省共有设区的市16个;县级政区136个,其中市辖区58个、县级市26个、县52个;乡镇级政区1822个,其中街道693个、镇1072个、乡57个。山东省人民政府驻地为济南市历下区省府前街1号。

重要城市

济南

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济南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文化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四周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聊城等市相邻。总面积10244.45平方千米。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设10区,2县。2023年末常住人口943.7万人。2023数字百强市中,济南位列第15名。2023年12月,济南市入选2023中国城市宜居百强市。2024年1月,入选2023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市名单。1月22日,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批复。

青岛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南部,因海中小岛“小青岛”、海边村落“青岛村”而得名。青岛是山东省辖城市,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23数字百强市中,青岛市位列第11名。截至2023年12月底,辖市南区、市北区、黄岛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共7区3市,108个街道、36个镇。2023年末常住人口1037万人。2023年12月,青岛市入选2023中国城市宜居百强市。2024年1月,入选2023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市名单。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山东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1432931人,占50.66%;女性人口为50094522人,占49.3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6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提高0.34个百分点。

2023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10122.97万人。其中,0-1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8.52%,16-59岁人口占57.86%,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6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53%,比上年末提高0.99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1.0万人,出生率为6.01‰;死亡人口83.1万人,死亡率为8.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8‰。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60岁以上人口2391万人,占比23.62%,老年人口数量居全国首位,且呈现出总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等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

山东省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6个民族齐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少数民族常住人口9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89%),其中8个民族人口过万(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壮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维吾尔族、藏族常住人口分别为0.9万、0.4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的市9个(济南、青岛、泰安、德州、菏泽、临沂、潍坊、聊城、济宁),1万人以上的县(市、区)29个,民族镇4个、民族村207个、民族社区7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50万人,多来自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市较为集中。

语言

山东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区,又叫北方官话区。根据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的结果,山东方言内部各地方言又分别归属于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即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是通行于河北、津京以及山东省济南、淄博、德州、聊城、滨州、泰安地区等40多个市县的北方方言。中原官话是通行于河南、陕西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以及山东省菏泽、临沂、济宁、枣庄等地区近30个市县的北方方言。胶辽官话是通行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北方方言。其中包括山东省青岛、烟台、威海地区等约40个市县,即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宗教信仰

山东省是宗教工作重点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俱全。佛教和道教都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着回族穆斯林的徙居繁衍而发展。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在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获得较迅速的传播。20世纪40年代末,山东省宗教信徒约60万人。50年代,山东省天主教、基督教界掀起反帝爱国运动和三自爱国运动,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各种宗教陆续建立爱国组织,协助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帮助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代表宗教界合法权益,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开展有益的工作,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及办理教务。截至2022年底,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5000余处。经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5000余人。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300余个。宗教院校2所。

佛教

佛教于两汉时期在山东传播,南北朝时期初盛,隋唐进入鼎盛期,至清末民初衰落。民国期间山东佛教寺庙数量锐减。建国前,山东佛教主要宗派有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佛教信徒无严格入教仪式,人数较难统计。山东省佛教文化名胜较多,著名古寺庙和佛教文物受到国家保护。

道教

山东省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先秦时期,齐国等地盛行巫术、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为中国早期道教两大派别之一太平道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汉灵帝时,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黄巾农民大起义,青州、兖州一带道徒参加起义众至百万,后被统治者残酷镇压。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一部分向上层发展;民间则继续流行“通俗道教”。

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太武帝支持下,创立新天师道(又称北天师道);南朝宋明帝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创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二人修订后逐步定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宗教。北天师道在山东传播较广。唐时期,中国道教隆盛,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崇道政策,促进道教在山东的发展。

金元之际,王重阳在胶东创立全真教,道徒遍布山东各地。元朝,全真道是国内举足轻重并在民间拥有较大势力的道教派别。明朝以后转衰,但迄今仍是山东省道教主要派别。

伊斯兰教

唐宋时期,山东有少量穆斯林活动。元朝以来,伊斯兰教随回民徙居繁衍而广为传播和发展。山东省伊斯兰教以寺坊为行教单位。寺坊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穆斯林(主要是回族)居民的传统组织。明清以来山东伊斯兰教实行三掌教世袭制,迄20世纪50年代彻底废除。现通行阿訇聘任制,各清真寺建立寺管会民主管理教务。

经堂教育对山东伊斯兰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6世纪中国伊斯兰教始有经堂教育。这种招收穆斯林青少年在清真寺内学经的宗教教育制度,于17世纪传入山东并普及。济宁伊斯兰教学者、回族经师常志美倡导山东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培养了大批经师,形成“山东学派”。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新式经学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指导各地清真寺培养海里凡。

天主教

天主教于17世纪30年代传入山东,1839年成立了山东代牧区,主教堂在武城县十二里庄,为山东最早的天主教堂,1863年迁至济南。19世纪山东天主教得到较快发展。

基督教

19世纪30年代,基督教传入山东;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差会在山东仅有零星的传教活动。1858~1860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法等国的传教士大量涌入,教会势力迅速扩展。辛亥革命前后至大革命时期,山东省基督教徒积极投入自立活动,外国差会则极力促成本色教会,以应付基督教徒们日益高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遭到很大挫折。在差会势力控制下,自立教会发展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山东基督教界响应全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彻底摆脱了外国势力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50多年来,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山东基督教的“洋教”形象,消除了过去外国差会所造成的教派林立、互相攻讦的局面,实行了联合礼拜,普遍建立了爱国组织,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爱国爱教,坚持自治、自养、自传,成为山东基督教的发展主流。

经济

综述

2023年,山东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68.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06.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7.9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49574.6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7.1∶39.1∶53.8。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90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71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6元,增长7.5%。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93元,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251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075元,增长9.5%。全省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7平方米。2023年山东省GDP位列全国第三,在北方省份中排名第一。城市排名中,青岛、济南排名位列全国第13、19位,位列北方城市第3、5位。

202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占比为22.8%。工业机器人产量13184套,增长9.7%;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45.5万千瓦,增长5.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268.5亿元,增长5.4%。电子商务交易额33290.3亿元,增长6.8%。新登记市场主体216.0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1465.9万户。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2023年,山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25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业经济总量连续2年稳定在1.2万亿元以上。分行业看,农林牧渔各业稳定增长。受粮食丰收,蔬菜、水果产量增长拉动,种植业实现产值6462.4亿元,增长4.1%。林业增势较快,实现产值244.5亿元,增长9.9%。生猪生产稳定,家禽养殖快速发展,带动畜牧业稳定增长,实现产值2973.7亿元,增长6.4%。深远海养殖稳步推进,渔业生产提质增效,实现产值1807.6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实现产值1043.7亿元,增长8.2%。

2023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1131.1亿斤,比上年增加22.3亿斤,增长2.0%,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全省蔬菜产量达到9000万吨以上,油料面积扭转连续9年下滑势头,种植面积941.6万亩,增长0.6%;单产298.1公斤/亩,增长1.9%;油料总产量280.7万吨,增长2.5%。

2023年山东省猪牛羊禽肉产量905.3万吨,比上年增长8.0%,蛋奶产量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全年生猪出栏4659.7万头,增长2.9%,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年末生猪存栏2801.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87.8万头。牛羊出栏有所下降,牛奶产量持续增长。全年牛出栏268.5万头,下降2.6%;羊出栏2297.4万头,下降3.3%。牛奶产量318.1万吨,增长4.5%。家禽生产持续扩张,禽肉禽蛋产量增加。全年家禽出栏31.0亿只,增长14.4%,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禽肉产量431.5万吨,增长14.8%;禽蛋产量462.2万吨,增长5.5%。

2023年山东省打造67个国家级海洋牧场,139个省级海洋牧场。重点支持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大型养殖装备建设,推进工厂化和陆基圆桶养殖,设施渔业发展步伐加快,水产品产量稳步提升。全年水产品总产量876.8万吨(不含远洋渔业),比上年增加32.9万吨,增长3.9%。

第二产业

2023年,山东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9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分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6%,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8%。建筑业总产值186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12483家,比上年增加1840家。

202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增速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3个实现增加值增长,增长面为80.5%,较上年扩大12.2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全省重点调度的120种工业产品中,有79种产量保持增长,增长面为65.8%,较上年扩大25.8个百分点。

全年增加值总量居前十位的工业大类行业中有9个实现增加值增长,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七成,有力支撑全省工业发展。其中,石油、化工、通用设备、汽车等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1.0%、13.7%、14.4%、20.5%,分别高于全部规上工业3.9、6.6、7.3、13.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7%,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6个百分点,分别较前三季度、上半年提高0.4、2.5个百分点。其中,互感器、服务机器人、光电子器件等新动能产品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6.9%,较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电气机械等行业产销水平较高,产销率分别为98.5%、97.5%,分别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6、0.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服务

2023年,山东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5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态势良好,分别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0、0.4个百分点。

202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逐季提高,全年达到5.3%,分别较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回升1.4、2.4、7.0个百分点。10个行业门类中9个实现增长,32个行业大类中27个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良好。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7%、11.1%,对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1.9%。

202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景气指数全年均值为130.3,四个季度均位于“较为景气”的扩张区间,高于过去三年平均值9.8点,高于2019年均值6.6点,超过疫情前水平。分行业景气状况良好,10个行业门类各季度景气指数均在“较为景气”及以上区间,全年均值高于过去三年平均水平。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4行业恢复态势领先,全年景气指数均值高于2019年10点以上。2023年,山东省共接待国内游客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713.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分别增长63.5%和68.3%。

零售

2023年,山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餐饮收入额4345.5亿元,增长19.9%;商品零售额31796.3亿元,增长7.4%。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362.0亿元,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79.9亿元,增长9.5%。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9%,饮料类增长6.1%,烟酒类增长19.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7.6%,金银珠宝类增长11.3%,日用品类增长10.1%,中西药品类增长7.9%,通讯器材类增长13.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9%,汽车类增长10.6%。2023年,山东省网上零售额77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723.1亿元,增长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运输

2023年,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3.3亿人次。完成货运量33.6亿吨。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周转量979.7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970.8亿吨公里,增长5.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7亿吨,增长4.4%,集装箱吞吐量4175万标准箱,增长11.0%;集装箱航线343条。

电信

2023年,山东省电信业务总量1127.7亿元。邮政业务总量828.8亿标准量。快递业务量70.7亿件。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581.9万户,其中100M以上高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97.7%。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12.6部/百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0370.1万户。

保险

2023年,山东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10.1亿元,增长5.7%;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190.0亿元,增长7.0%。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640.7万亿元,增长83.1%。赔付支出1110.9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3.9亿元,增长14.1%,为1487.8万户(次)农户提供1797.3亿元风险保障。

金融

2023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351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9927.0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年初增加13805.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8667.3亿元,增长11.7%,比年初增加14465.3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1532.4亿元,增长13.4%,增加5043.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897.6亿元,增长23.5%,增加5548.2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756.1亿元,增长27.0%,增加3783.7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7047.6亿元,增长45.7%,增加5315.2亿元。

经济功能区

山东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县(市、区)为单元确定三类主体功能区。其中,农产品主产区52个,主要位于鲁西、胶莱、沂沭等平原地区,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17个,主要位于泰山、沂蒙山、昆嵛山、黄河三角洲、南四湖等地区,是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区域;城市化地区67个,主要位于济南、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区域,设区市市辖区,以及胶济、京沪等重要交通廊道,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经济开发区

截至2023年8月,山东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60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9家,省级开发区131家。2024年1月,商务部公布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山东9家国家级经开区入围商务部考核评价“百强”,较2022年增加6家。其中,1984年成立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既属于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开区,也是山东省经开区的“领头羊”,在商务部的排名中常年位列省内前两名。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3年8月,山东省政府发文批复设立诸城、兖州、宁阳、齐河、邹平、坊子、龙口等7家省高新区,全省高新区数量增至27家,其中省高新区增至14家。高新区已经成为该省工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以占全省1.7%的陆地面积创造了12.9%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5.5%的进出口总额,集聚了全省超过21.9%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超过47.6%的有效发明专利,建设了60%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山东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院校)3.6万所,在校生2211.27万人,教职工168.65万人。技工院校215所,招生18.4万人,年末在校生44.8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5所、幼儿园376所。

医疗

截至2023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8万所。其中,医院2861所,比上年末增加19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4万所,增加0.2万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89元。服务人口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本标准,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156家、中心村卫生室3879个。家庭医生服务全人群签约率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达到61.5%、85.6%。医养结合示范省成效显著,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增加到962家。

科技

2023年,山东省发明专利授权55318件,比上年增长13.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36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9558件,比上年末增长26.5%,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23.56件,比上年末增加4.91件。年末有效注册商标264.3万件,比上年末增长9.9%。其中,驰名商标806件,地理标志商标869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3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产品17个。45个品牌入围202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累计培育遴选“好品山东”品牌328个,山东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61家、山东省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99家。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建设,累计发布现行有效地方标准3465项,建设和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729个和1922个。

2023年,山东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0项。新获批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1家,建设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居全国第2位;新布局7家省级高新区,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27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15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42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36人、齐鲁首席技师2102人、高技能人才402万人、“山东惠才卡”持卡人9359人。新建国家级孵化器10家,全省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330家,居全国第3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7万家,居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万家。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加速,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72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25家,技术经纪人超5600名。启动“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征集入库成果603项,遴选6批共3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文化事业

2022年,山东省民族歌剧《沂蒙山》荣获“文华大奖”,成为山东历史上首部获得国家级奖项大满贯剧目。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京剧《燕翼堂》、广播剧《守望黄河口》和图书《靠山》《中国北斗》五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杂技节目《》获中国杂技“金菊奖”。菏泽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等3部群众文艺作品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

2023年9月举行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编纂出版项目——《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正式发布。12月,山东广播电视台4件作品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作品《“无钢”济钢重返500强》获新闻专题类一等奖;《盐碱地上大豆金黄》获新闻直播类二等奖;《长山列岛》第一集:《沧海灵珠》获新闻纪录片三等奖;《大河之洲》第一集《生灵》获国际传播类三等奖。

2023年12月1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主办的“TV地标”(2023)电视媒体和网络视听暨“时代之声”广播综合实力大型调研榜单发布,山东广播电视台及出品节目荣获9项大奖。山东卫视获评“年度最具创新影响力省级卫视”,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获评“省级卫视年度品牌影响力节目”,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获评“年度综合实力省级地面频道”,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文旅频道获评“年度创新影响力省级地面频道”,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我们这样走向现代化》与山东广播电视台文旅频道《尼山杏坛·寻找先贤的智慧》获评“省级地面频道年度优秀节目”,山东卫视《我站立的地方》获评“年度影响力纪录片”,山东卫视《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获评“年度优秀制作机构节目”,山东龙视天下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获评“年度优秀节目制作机构”。

根据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山东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数量由全国第3位上升为全国第1位。2023年年末,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69%和99.73%。城市、县城和乡镇影院715家,票房29.6亿元。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92个,艺术表演场馆65个,备案博物馆796个,公共图书馆154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5个,美术馆59个,文化站1820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为17个和18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

体育

1984年4月1日,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团队共185人参加开幕式。1988年4月1日潍坊被各国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2005年5月,在国际足联百年庆典期间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约瑟夫·布拉特亲自签发“临淄是足球最早的起源地”认定证书。2007年,第一届中国水上运动会在日照举行。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帆船比赛在青岛成功举行。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枣庄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2010年8月,第二届中国水上运动会在日照举行。2010年,第36届U19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在淄博举行。F1摩托艇世锦赛在临沂举办。2011年,世界杯滑水赛在临沂举办。2012年,国际体操世界杯在淄博举办。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在烟台海阳举办。

2023年,山东省在杭州亚运会获得38枚金牌,比上届翻一番。在国际大赛获得16枚金牌,全国比赛获得56枚金牌。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获42枚金牌,居全国第2位。体教共建的济南历城二中女足夺得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县乡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均提升至95%以上,新增4万平米以上体育公园35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超过5万场,参与人数超过700万人。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4200亿元,体育彩票年度销售290亿元,创历史新高。创建83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数量居全国第1位。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山东省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423.9万人、1615.8万人、2045.6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566.3万人和9654.7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8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640元、380元。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9434.7万人。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平均增长4.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0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944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0.7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769元。养老机构2670处,养老机构床位45.1万张,护理型床位33.6万张。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287处、农村幸福院13514处。

环保

2023年,山东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30+”水平,优于国家下达年度目标10%以上。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84.3%、超年度目标15.7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南四湖东平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均达100%,五类及以下水体动态清零。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5.6%,比上年提升10.2个百分点,首次进入全国沿海省市前3名。

交通

综述

2022年5月20日,交通运输部、山东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山东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截至2022年底,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44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48公里,六车道以上占比提升到32.8%;内陆港增加到32个,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功能和布局进一步完善;内河水运网建设加速推进,京杭运河济宁以南至鲁苏界段178公里主航道达到二级航道标准;小清河复航工程加快推进,港口一期工程4个作业区完成主体工程,博兴港以下试航成功;烟台机场二期、临沂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加快建设,济宁机场迁建工程基本建成,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枣庄机场开工建设。济南商河、临沂兰山2个通用机场建成,全省通用机场达到16个;全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400公里;济南、临沂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已争取中央资金10亿元。

公路

2024年1月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荣乌高速威海至烟海高速段改扩建工程、临淄至临沂高速公路金山互通至中庄互通段项目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400公里,标志着2023年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圆满收官。2023年以来,山东省相继建成通车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西环段、济南至潍坊、明村至董家口公路、青兰国家高速公路青岛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等6条高速公路,其中济潍高速成为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开工建设庆云至章丘等16条高速公路,超额完成年初建成2条、开工13条、里程突破8200公里的任务目标。全省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占比达到36%,八车道高速公路超过1100公里,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铁路

截至2023年7月,山东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464公里,较2017年底新增176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446公里,由2017年的1240公里、第7名跃升至全国前列,形成环鲁高速铁路网。普速铁路里程达到5018公里,“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基本建成并实现电气化。

截至2023年,济郑、莱荣高铁通车、雄商、津潍、济滨等项目施工全线展开,济枣高铁、潍宿高铁和青岛连接线开工,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81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潍宿高铁在2023年12月29日开工,这条高铁建成之后,临沂将成为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中间点。潍宿高铁是京沪高铁二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线路长度398.5公里,建设工期4.5年。建成之后,这条高铁将打通胶东半岛与长三角、京津冀的快捷通道,同时也联通山东北部沿海、济青高铁通道、日兰高铁通道,这条高铁开通之日,会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支撑作用。截至2023年底,山东高铁里程已达2810公里。2024年6月1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发布,潍烟高铁年内将建成通车和日兰高铁贯通,全省高铁里程将突破3000公里。在建高铁有潍烟、雄商、津潍、潍宿、济滨等7条,建设里程1577公里。

航空

2023年,山东省各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5582.9万人,较2022年增加120.9%,增速排名位居全国第21位。货邮吞吐量53.4万吨,较2022年增加16.9%,增速排名位居全国第21位。

中国民航网2023年12月31日发布,2023年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累计执飞航线超442条,其中国际(地区) 航线22条,通达国内外超过123个城市,航线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济南机场共开通航线173条,通航航点96个。临沂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临沂成为全省第五个国际航空口岸城市,也是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实现航空口岸对外开放的城市。

在民航局2023年上半年运输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综合评估中,集团各机场在全国253个运输机场中,取得B、C、D类机场三个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总体成绩位居全国省级机场集团前列。济南、烟台机场分别荣获CAPSE2022年度“机场商贸服务提升卓越奖”“机场服务与设施提升卓越奖”,威海机场荣获中国民用机场服务质量评价“2022年度航空公司保障优秀奖”。

烟台机场重点突出日韩航空货运桥头堡定位,韩线货运航线的航班量和载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威海机场引进成都航5架ARJ21驻场飞机,成为成都航第二大ARJ21运营基地;日照机场航空运输、航空产业、通用航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通航“1+N”运营体系得到民航局充分肯定;东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成功跻身民航百万级机场行列;菏泽机场联合南方航空、菏泽海关开通了芍药鲜切花48小时内从菏泽出港经广州到达洛杉矶的航空绿色出口通道。

水运

2023年,山东港口全年完成吞吐量17.1亿吨、集装箱量4132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5.6%、10.8%,增幅分别位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和第一位,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位,集装箱量超越新加坡港,位居世界第二位。

2023年,山东港口实现营业收入1550.4亿元,利润总额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04.6亿元,归母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16%、34%;全年新增航线32条,开通内陆港9个、班列9条,总数分别达到345条、41个、91条,原油、铁矿石、铝矾土、粮食等进口量分别占全国1/3、1/4、3/5、1/5;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92亿元,新增年设计通过能力8187万吨;新设东南亚、中亚、欧洲、非洲等海外区域公司,新落地海外仓5个,推动东南亚冷链物流、中东新航线轮胎供应链等新业务落地。

2024年1-4月,山东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累计完成67752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36800万吨,同比增长8.2%,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66万TEU,同比增长11.3%。

隧道

文化

综述

山东是儒家思想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要,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以“中庸之道”为基本方法,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山东文化资源丰厚,圣人贤士、文化名人众多,文化经典浩如烟海。早在四五十万年之前,就有与北京周口店地区同期的沂源猿人生活在这里。山东历史上和地理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夷文化、鲁文化、齐文化、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水浒文化、泉文化、海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饮食

山东的地理位置处于地球北半球温带,多样的自然环境,产生出多样的物产,丰富了日常饮食内容,加之中医理论和儒家文化悠久深入的传播浸润,使齐鲁民间日常的食风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特有的饮食习俗和食疗养生传统。

鲁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由济南、胶东、济宁等地方菜发展而成,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与升华,形成三个支系:一是胶东菜,也称“福山菜”;二是济南菜,也称“鲁中菜”;三是济宁菜,主要指“孔府菜”、“运河菜”。鲁菜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地风味之特点加以发展,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形成了鲁菜独特的内涵。其特点有:烹调技法,丰富多彩;刀工精细,善于用汤;注重调味,以味为本;主辅搭配,讲究科学;与时俱进,融合发展。

习俗

早在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孟学说的形成,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的准则。山东民俗,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

祭海

“祭海”是山东沿海地区的渔民在出海时祈求神祗保佑的典祭活动。青岛、烟台、威海地区沿海渔民历来有祭海的习俗,他们多在海边立龙王庙,并尊龙王敖广为“海神”。青岛即墨周戈庄的祭海活动相传源于明末。清明节前,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到龙王庙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改革开放以后,渔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渔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祭海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典活动,而是作为一种风俗沿袭迄今;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单纯的祭神变成了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上网节”。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添喜

莱西寿礼

在莱西,50岁以后才能做寿(50岁以前称“过生日”),50岁后每10年为一大寿。旧时,富有人家为老人庆寿时,子女、亲友要送寿幛、寿联或寿屏,也有赠送寿面、寿桃和寿星图的。寿幛、寿联上多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祝辞。举行仪式时,晚辈还要向老人跪拜祝寿,俗称“拜寿”。一般农民不庆寿,只改善一下生活以示庆贺。

戏曲

山东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先后曾有几十个种类流行,常见的有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戏等。

吕剧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于是,每逢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要饭谋生。久而久之,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借以养家糊口。在众多的民间艺人中,时家村艺人时殿元(外号时丫兰)、油郭乡东寨村艺人张兰田、张志田兄弟和油郭乡西商村四平调艺人商秀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群众所说的“大角”。精彩剧目有:《画龙点睛》《姐妹易嫁》《王汉喜借年》《过年》等。

柳子戏

柳子戏,又称“弦子戏”,是流行在山东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当前尚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它是从元、明以来的弦索系统衍变下来的,演唱用俗曲编成的剧目为主。它的曲调是由当时中原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如“黄莺儿”、“山坡羊”、“打枣杆”等等)所组成。后来又吸收了高腔、青阳、乱弹、昆曲、罗罗、皮黄等剧种的唱腔、表演与剧目。它和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同出一源,都以三弦作主奏乐器,笙笛辅之。由于它吸纳了通俗的七字句说唱曲调一柳子,便以“柳子戏”命名。历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其中的“东柳”即指山东柳子戏。可见,它在徽调兴起之前,就已形成且具有相当势力了。柳子戏活劲地域甚广,跨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交界处约30多个县的面积。精彩剧目有:《秦琼观阵》《大书馆》《失子惊疯》《昭君出塞》等。

山东梆子戏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梆”,是一个历史悠久、比较古老的剧种。它是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开封一带传入山东境内,受到山东当地方言的影响,尔后逐渐衍变发展起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东就有当地梆了存在而且还有山东籍的梆子演员晋京演出。可见山东梆子在清初已相当盛行,迄今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山东梆子戏主要流行在荷泽、济宁、泰安一带广大地区。其中,以曹州府为中心的叫“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叫“汶上梆子”(或称“下路调”),总称“高梆”或“高调”。山东梆子跟河南的“豫东调”、“祥符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跟省内的平调、莱芜梆了也有一定的亲缘联系。精彩剧目有:《萧城太后》《两狼山上》《豹头山》《圣水河的月亮》等。

地区象征

省花

山东省的省花牡丹。牡丹,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又有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称。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中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佳,虽结子而根生苗,故谓之牡丹。”现代庭院种植的牡丹均为原始牡丹演化和杂交而来。《曹南牡丹谱》记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五杂俎》)。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2012年3月被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发展迄今菏泽已有1308个牡丹品种,种植面积48.6万亩,每年谷雨前后,曹州牡丹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蔚为壮观,堪称中华之最。牡丹花大、色艳、型美、味浓,是观赏牡丹的上品,花期自四月中旬开始到五月上旬止。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是文化大省,也是非遗大省,非遗资源十分丰富。

截至2021年6月,山东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6项,其中,民间文学28项、传统音乐18项、传统舞蹈16项、传统戏剧33项、曲艺13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5项、传统美术25项、传统技艺22项、传统医药6项、民俗10项,总数继续位居全国第二位。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截至2022年3月,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非遗名录186项,省级非遗名录1073项。

文物古迹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文物古迹众多。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遗址出土的墓葬、陶器及石斧、磨制骨器等生产工具,是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的重要线索,它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两三千年。

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东侧,南邻山城村。102省道由遗址北侧东西向通过,武源河于遗址西侧穿流而过,面积约20万平方米。这处遗址的时代自龙山文化,经岳石文化、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前后延续2000余年。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

临淄齐国都城的供排水系统为中国先秦时期城市选址和营建设计水利系统,特别是人工借势利用自然河道提供了重要实例,也是《管子》《考工记》提出的营城理论的具体体现,并为后世的城市规划设计营造所借鉴。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

曲阜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的都城遗址,是当前国内经过系统勘探的唯一一个贯串两周始终的国都遗址,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都城。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周公姬旦于曲阜,为“鲁国”,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建都时间达873年,历经风雨三千年。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银雀山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市区银雀山西南麓,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古代墓群之一,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

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

青州龙兴寺遗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王府西街路北青州市博物馆南侧,是南北朝至明代时期的遗址。1996年10月,在遗址北部发掘北宋末年或金朝早期佛教造像窖藏一处。清理后出土各类佛教造像600余尊、钱币142枚、陶瓷器2件,这批造像大部分还保留着原来的彩绘和贴金。彩绘的颜色有朱砂、宝蓝、赭石、孔雀绿、黑、白等天然矿物质颜料,有部分造像躯体或衣饰上甚至还有用各种颜色绘制的人物故事画面。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山东省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229家。其中,5A级景区15家。当年全省新增4A级景区8家,智慧旅游样板景区23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0家,生态旅游区20家,省级精品文旅名镇3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66个、景区化村庄183个。

重要景点

泰山风景名胜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具有通天拔地、雄风盖世的气派,被誉为“五岳独尊”,是中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泰山拥有5000年的文化积淀,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留下众多文物古迹和诗文华章,独特的封禅文化,岱庙南天门碧霞祠等巧夺天工的古建筑,秦刻石、经石峪、唐摩崖等历史石刻,秦松、汉柏、唐槐等古树名木,构成有“东方文化缩影”之称的泰山。 泰山以气势雄伟著称于世,自然风光多姿多彩,以雄、险、奇、幽、奥、旷为典型特征,形成旭日东升、云海玉盘、碧霞宝光、晚霞夕照等独特的自然奇观。地质构造复杂,形成“醉心石”等地质奇观,是一座天然的地学博物馆。 泰山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典型的地质遗迹,深刻地影响着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走进大自然寻求国泰民安的通道。

天下第一泉风景区

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市中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由“一河(护城河)一湖(大明湖)三泉(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三大泉群)四园(趵突泉公园、环城公园、五龙潭公园、大明湖风景名胜区)”组成,是集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总面积3.1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公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

崂山风景名胜区

崂山位于黄海之滨,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主峰1132.7米。昔日秦皇汉武帝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历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踪,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1982年被国务院首批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并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崂山被誉为“天然雕塑公园”,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景点221处,其中历史人文景点47处,自然景点174处。景区主要包括巨峰(崂山顶峰)、流清(乘车观海佳地)、太清(崂山最著名道观所在地)、棋盘石(佛教特色)、仰口(海滨度假胜地)、北九水(山水结合的峡谷风貌)、华楼(花岗岩叠石风貌)几个游览区,其中,流清——太清——棋盘石——仰口在同一游览线上。

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景区

台儿庄古城,是一座二战遗存最多的抗战名城,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八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古城,城内留存有3千米明清时期的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是中国唯一一座东方古水城,拥有15千米古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赐为‘天下第一庄’”。1938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2008年,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台儿庄古城。

济宁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

“孔庙、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孔子故里——曲阜(三孔)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孔庙、孔府、孔林”既是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和标志,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孔府:也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长孙历代衍圣公的官衙住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府邸。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子孙后代的家族墓地,孔林现有坟冢10万余座,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同时,也是一座天然植物园。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为国家5A级景区,先后被评委“中国六大最美湿地”和“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里旅游资源包括:黄河入海处海河交汇奇观;1524多种野生动物、天然柽柳林和万亩人工刺槐林;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陆地等。

对外交流

2023年,山东省各级共举办国际友城活动171场,强化友城94对、激活友城9对、开辟友城22对。截至2024年2月22日,山东已与全球98个国家建立了640对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交往质量和结好数量居全国前列。

著名人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